为畅通家校沟通渠道,凝聚家校教育合力。9月30日,潍坊恒德实验学校2025级家委会正式成立,各位家委会代表受邀齐聚校园。本次会议由年级副主任赵田主持。明确责任 聚力同行副校长曲劲光向大家宣读《潍坊恒德实验学校2025级家委会选举产生的办法和家委会章程》。竞聘发言 以真心护成长本届年级家委会采取竞聘演讲形式,从5名班级家委会候选人中投票选举产生。各家委会候选成员依次竞聘演讲。“委”以重任 赋能成长年级副主任赵田宣读家委会成员名单,并主持聘书发放仪式。聘书在手,双向奔赴。一份份聘书郑重的交到家委会成员们的手里。年级家委会班级家委会一纸聘书,是荣誉更是责任,承载着家校共育的使命,也是家校合力的有力见证。凝聚合力 共期未来家委会上,孟相国校长做总结发言。孟校长指出,家长委员会是搭建家长与学校相互沟通的平台和纽带,学校和家庭紧密联系、共同努力,才能加速助力孩子发展成才,我们要打造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便于家长对学校工作的了解、理解和监督,增强学校工作的透明度,更好地培养和教育学生。深入课堂 倾听成长家委会会议结束后,各家委成员进入教室听课。一边看课堂情况,一边留意孩子们的学习状态,以便更清楚了解孩子在校上课状态,方便后期更好配合学校做好家校工作。最完备的教育是学校、家庭和社会的结合。让我们家校联手,架起一座沟通学校与家长、学校与社会的桥梁,以爱为底色,秉持一颗教育初心,带着真诚与憧憬,一起助力恒德学子健康成长!
第五周升旗仪式教师演讲(数学组-于仕涛)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今天,我想和大家聊聊一条“河”,一条穿越五千年岁月,从未干涸的精神长河,它的名字,叫中华民族魂。当五星红旗在国歌声中冉冉升起,那抹鲜红里,跳动着的是中华民族奔流了五千年的灵魂。这灵魂,是黄河 壶口瀑布“九曲连环、一泻千里”的磅礴气势,是长江三峡“高峡出平湖”的豪迈胸襟,更是我们血脉中代代相传的精神密码。这条河的源头,是文明初开时的星火。是仓颉在龟甲上刻下的第一个文字,让思想有了传承的载体;是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背影,将“责任”二字烙进民族基因;是诸子百家的争鸣,用“仁爱”“自强”“和合”的智慧,为河水注入了深邃的灵魂。从那时起,民族魂便有了最初的模样:坚韧、智慧、心怀天下。这条河的中游,是风雨洗礼中的坚守。当匈奴的铁蹄踏碎边关的月光,有卫青、霍去病挥师北进,用热血守护国土;当南宋的战船在崖山海面沉没,有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的绝唱,用气节照亮黑暗;当列强的炮火轰开国门,有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壮举、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的决绝,用抗争延续河的脉搏。越是艰险,这条河越奔腾得汹涌——它让我们懂得,民族魂是危难时的挺身而出,是绝境中的不屈不挠。而今天,这条河正以更磅礴的姿态向前奔涌。是“两弹元勋”邓稼先隐姓埋名戈壁数十载,用一生换国家安;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俯身稻田,用一粒种子解民生忧;是抗疫战士白衣执甲逆行出征,用坚守筑防线;是年轻的航天人让“嫦娥”探月、“祝融”探火,让千年梦想照进现实,是老师们三尺讲台前的谆谆教诲,是同学们书桌前为梦想拼搏的笔尖沙沙。无数平凡的我们,如同涓涓细流,汇聚成新时代民族复兴的浩荡江河。每一个人都在用行动证明:民族魂从未老去,它在每一个坚守岗位、勇担使命的普通人身上,焕发着新的光芒。同学们,这条精神长河,不是博物馆里的展品,不是史书上的文字,它就在你我的血脉中流淌。当我们为国旗升起而热泪盈眶,当我们为国家成就而自豪呐喊,当我们为理想拼搏而不肯言弃,我们就在为这条河注入新的力量。今天,五星红旗指引着方向,国歌声召唤着担当。让我们接过先辈手中的接力棒,让这奔流不息的民族魂,在我们这一代人的生命里,奔涌出更澎湃的力量!学生演讲(高三2班-马鸣宇)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奔流不息民族魂》。我总觉得,民族魂就像一条藏在我们血脉里的河,从五千年的源头出发,一直奔涌到今天。这条河的源头,藏在课本里的故事里。是大禹治水时磨破的草鞋,刻着“担当”的模样;是孔子周游列国时怀揣的“仁爱”之心,成了河底最温润的卵石;是造纸术、指南针的智慧火花,为河水镀上了文明的光。这些遥远的故事,其实早已把“坚韧”“善良”“求索”的基因,悄悄放进了我们心里。这条河的中途,是危难时的挺身而出。当狼牙山五壮士纵身跃下悬崖,他们的呐喊成了河中的惊涛;当钱学森放弃国外优渥条件回国造导弹,他的执着成了河中的礁石,挡住了风雨;当抗疫中的医生叔叔阿姨脸上勒出红痕,他们的坚守成了河上的船,载着我们渡过难关。原来民族魂从不是空话,是危急时刻“我先来”的勇气。而现在,这条河就流过我们的身边。是运动员在赛场上拼命冲刺的背影,是科学家在实验室里反复试验的专注,是我们身边同学为了梦想挑灯夜读的坚持,更是升国旗时我们挺直的脊梁、眼里的光芒。民族魂不是古人的专利,它就在每一个努力向上的普通人身上。同学们,我们都是这条河的一滴水。也许我们很渺小,但无数滴水汇聚起来,就是奔涌不息的力量。让我们带着这份民族魂,好好学习,勇敢追梦,让这条精神长河,在我们手中流得更宽、更远!
作文怎么才能提分?一直是困扰中学生的最大问题,为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9月23日,我校特邀《课堂内外》杂志主编邓予老师,为学生带来精彩的满分作文专题讲座。活动由副校长王瑞生主持。不少同学在写作文时,总会遇到偏题跑题、结构松散、内容空洞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邓予老师建议,写作文先精准抓命题意图,深读题目、结合自身经历,避免偏题且体现独特见解;构建架构时,用“总 — 分 — 总”等结构规划,均衡段落篇幅,让逻辑清晰;充实内容需积累多类素材,且素材要与观点结合,忌堆砌;打磨文采不用华丽辞藻,注重语言节奏与韵律,增强感染力;还要挖掘事物深层含义、联系现实,展现独立思考,提升思想深度;最后选新颖角度,用个性化语言,打造作文亮点。邓予老师讲解细致,可谓手把手的教同学们高考作文提分技巧,用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实用的写作方法,为同学们攻克写作难关提供“秘籍”。聆听邓予老师的作文技巧后,同学们表示思路得以明晰。这些实用性极强的技巧能够帮助自己规避写作误区,为后续的作文创作指明方向。副校长王瑞生进行总结发言。他建议同学们注重日常写作训练,提高作文水平。同时,需要不断积累作文素材,打好作文框架,为冲刺高分作文打下基础。讲座的召开,指明了同学们的写作之路,期待同学们在心中铺开一团锦绣,在纸上淌出一段华章,在未来的学习中,取得更加优异的成绩!
为进一步深化全体师生的防震减灾意识,有效掌握避险、逃生和自救自护的方法,提高全体师生应对突发事件的自救自护能力,9月24日上午,我校开展防震应急疏散演练。部署会议为确保演练活动有效地开展,学校制定了科学的演练方案和应急预案,并组织召开演练准备工作会议,明确分工,落实责任,确保学生安全。演练现场演练前期,各班主任通过课件、图片、视频等方式,对学生进行了地震常识、应急避震、自救互救等知识的宣传教育,并指导学习自我保护的正确姿势,让孩子们熟悉并练习应急避震和安全疏散的方法,让防震知识根植于头脑中。随着第一声警报声的响起,演练活动正式开始,听到警报声后各班教师马上停止一切活动,并指挥学生紧急避险,孩子们立刻抱住头,蹲在课桌下、教室承重墙角落等地。当第二声警报响起,各班老师立即组织学生排队用手护住头部、弯腰低身,紧急有序地撤离危险地带,沿着预定路线,快速有序地撤离。到达安全地点后,各班迅速清点学生人数并上报。总结点评副校长曲劲光与安全办主任范嘉祥对本次防震应急演练做了详细的总结,肯定了同学们在面对紧急情况时迅速、有序的应对能力,并强调同学们要增强安全意识,掌握正确的逃生方法,熟悉应急逃生路线,紧急情况下要沉着冷静。安全无小事,责任大于天。我校始终将安全教育放在首位,每学期开展常态化应急疏散演练,不断筑牢校园安全防线,确保校园安全稳定。本次应急疏散演练,有效提高了全体师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和应对校园突发事件的应急策略和避险能力,为确保学校环境的和谐稳定提供了有力保障。
为更加有效地了解学生入校以来的学习与生活,更好地制定下一步的工作重点与教学计划,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学习效率,高一年级组织每周开展导师团会商,进行问题总结,并制定解决措施。会上,各班班主任精心准备相关材料,对班级的整体状况、学生考试成绩进步、退步情况与班级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分享班级管理的思路措施,征询任课老师的建议意见。经过班主任的介绍,每位任课老师对班级的学生学习成绩、性格特征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各科老师也详细分析了每一位同学的具体情况,对于课堂上出现的问题进行精准分析,全体教师集思广益,共同制定出适合孩子发展的具体计划与措施。根据导师团会商数据,各班级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制定了相应的方法:找出弱科并有针对性地帮扶,帮助他们补齐短板,达到既定目标;指导学生关注细节,在细微之处下功夫;帮助学生制定近期短期的学习目标,明确学习方向,逐步实现既定目标,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加强理想教育和恒心教育,让学生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不断地挖掘自己的潜力。导师团会商活动的开展,使班主任和各位任课老师明确了下一步的教学方向,充分发挥了教师们“整体、合作、优化”的团体作战能力,促进了教育教学工作和班级管理工作有序、顺利的向前推进。
潍坊恒德实验学校六年讲台,她守护每个孩子的微光赵燕飞高二年级语文教师获“创新作文”大赛指导教师一等奖;校级教学能手、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荣誉称号。2025教育是“慢”的艺术“教育从不是一场急功近利的追逐,而是一场‘慢’的艺术,是一个‘渐’的过程。如同文火慢炖,让知识与温暖慢慢渗透;恰似细水长流,让成长在不经意间悄然发生。”今年是赵燕飞老师踏上讲台的第七年,回望这段与学生相伴的时光,她总将自己比作花园里的“种花人”。不急于看到所有花苞同时绽放,而是愿意蹲下身,静静观察每一株幼苗的生长节奏,在日复一日的陪伴中,见证生命拔节的力量。2025幽默为钥,解锁知识的温度走进赵燕飞老师的语文课,沉闷与枯燥从不会出现。她深谙“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总能用幽默的语言打破知识的壁垒,将艰深的文言文、复杂的阅读理解,转化为学生身边可触可感的生活场景。讲解《论语》中“吾日三省吾身”时,她会联系学生 “每天反省作业是否完成”的日常;分析散文里的景物描写时,她会引导学生回忆校园里的四季草木。就这样,千年之前的诗文不再是纸上冰冷的文字,而是有了温度、有了烟火气的“老朋友”,在笑声与共鸣中,知识自然而然地走进了学生心里。2025打破标准答案,让思想自由生长“在语文的世界里,没有唯一的‘标准答案’,只有独一无二的‘你的答案’。” 这是赵燕飞老师常对学生说的话。她的课堂从不是“教师单向输出”的舞台,而是“师生平等对话”的场域。她鼓励学生大胆举起手,哪怕观点看似稚嫩、想法略显天马行空;她会认真倾听每一个声音,从不轻易否定,而是用“你为什么会这样想?”“这个角度很特别,能再和大家分享吗?”的引导,让学生感受到被尊重、被看见。在她看来,语文教育的核心不仅是教会学生读懂文字,更是教会他们用自己的眼睛观察世界、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生活、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思考,唯有如此,思想的种子才能在心里自由生长。2025看见 “不同”,让每个生命都发光“教育不是筛选‘优秀者’的漏斗,而是滋养‘每一个’的土壤。”在赵燕飞老师眼中,没有“差生”,只有“尚未被发现闪光点的孩子”。班里曾有个男孩不交作业,赵老师却注意到,每次班级劳动他都冲在最前,搬书、扫地从不抱怨,身上有着同龄人少有的担当,一颗心温暖又热忱。她会特意在全班面前表扬男孩的责任感,告诉大家“担当也是一种了不起的能力”,让他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找到自信。“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个体,他们的成长节奏不同、闪光点也不同。”赵老师说,“作为老师,我们要做的不是用统一的标准去衡量他们,而是弯下腰、静下心,去发现他们身上的微光,然后轻轻呵护,让这微光慢慢变成照亮他们人生的光芒。”2025六年坚守,一场双向奔赴的温暖修行六年耕耘,三年相伴,赵燕飞老师送走了一届又一届毕业生。如今,她的手机里还存着许多学生的消息:考上理想大学的学生会和她分享校园里的趣事,遇到困惑的学生仍会向她倾诉烦恼,甚至有学生说“长大后想成为像赵老师一样的人”。每当看到这些消息,她的心里总会涌起一股暖流,那是作为教师独有的幸福,是“用生命影响生命”的最好证明。“教育从来不是一场单向的付出,而是一场双向奔赴的修行。”赵燕飞老师笑着说,“我陪伴学生从青涩走向成熟,而学生们也用他们的真诚、可爱与成长,照亮了我前行的路。他们的每一个笑容、每一点进步,都是我坚持下去的动力。”如今,在看似平凡重复的每一天里,赵燕飞老师依然坚守在讲台前,继续着她的 “种花事业”。她知道,有些花会开得早一些,有些花则需要更多的耐心。但无论如何,她都会用心浇灌、静静等待,直到每一朵花都绽放出属于自己的独特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