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市出台创新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指导纲要

日期:2020-08-06 15:27

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区域教育制度先进性和制度执行力的集中体现,是教育现代化的内在保障。

多年来,潍坊市始终坚定不移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持续推进制度机制创新,逐步构建起党委全面领导、政府依法管理、学校自主办学、社会广泛参与、各方共同推进的现代教育治理体系,教育治理能力显著提高。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关于加快教育现代化的有关要求,潍坊市制订了《创新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指导纲要》(以下简称《指导纲要》)。
《指导纲要》主要有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总体要求

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部署,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全省、全市教育大会精神,主动适应新时代新挑战新要求,坚持立德树人不动摇、改革创新不懈怠、遵循规律不折腾,统筹推进育人方式、管理体制、组织结构、人事制度、保障机制等改革,增强各项改革的系统性、耦合性和动力集成性,使全市教育综合改革的方向更明确、路径更清晰、重点更突出,切实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

目标要求。到2025年,党委全面领导、政府依法管理、学校自主办学、社会广泛参与、各方共同推进的现代教育治理“潍坊样本”更加成熟。到2030年,基本实现区域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基本原则。坚持立德树人,坚持人才强教,坚持公平优质,坚持系统推进。

第二部分:加快构建现代教育治理体系

坚持和完善党委全面领导制度。

完善党的全面领导制度。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纵深推进教育系统全面从严治党,优化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教育工委运行机制。推动建立市、县党委定期研究学校党建、思政、意识形态、教育改革和师资建设等重大问题制度。

完善学校党建工作制度。围绕“三个如何”“四个融入”,完善纵向到基层、横向全覆盖的党建工作格局。深入实施“三红工程”,开展“四史”教育,传承红色基因。开展大中小学校党建品牌一体化建设,积极统筹推进市属高校党建工作。

完善思政和意识形态工作制度。加强师生思想政治工作,引导广大干部师生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选优配强思政课教师,大力推进思政课守正创新。健全大中小学校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完善意识形态网格化管理体系。

坚持和完善政府依法治理机制。

深化“放管服”改革。深入推进依法治教,明确政府管理教育的权责范围。深入实施目标、清单、项目、风险、底线、协商、价值“七项管理”。大力推行精文简会,考核、迎评、调研座谈、“进校园”等统一归口教育行政部门备案管理。实行重大教育决策和政府规范性文件出台前咨询、听证、公示制度,完善教育行政管理清单制度。

深化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以优化管理体制、突出阳光公开、强化结果运用为重点,不断提高教育督导质量和水平。健全党政主导的督政体制,完善督学责任区制度,建立针对教育改革、经费保障、师资建设等专项督导制度。加强和改进教育评估监测,完善评估监测指标体系。深化教育督导问责机制改革。

深化教育惠民服务机制改革。完善市县校三级教育惠民服务体系,完善十二项教育惠民制度。深化招生入学、转办学籍等“一次办好”改革,因校制宜提升午间配餐、课后延时服务质量。分类实施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孤残学生、留守儿童等特殊群体学生关爱。完善义务教育控辍保学长效机制。

深化教育评价制度改革。着力在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上下功夫,系统推进教育综合改革破解“五唯”顽疾。改革学校考核评价机制,完善“基础性指标+创新性指标+满意度评价”的学校绩效考核机制。建立贯通各学段的教育质量检测评估制度,将考核结果作为衡量区域和学校义务教育发展质量的重要指标。

坚持和完善学校自主办学机制。

落实学校办学自主权。制定实施《潍坊市中小学校管理办法》,全面推进依法自主办学。落实学校用人自主权,学校内部机构设置、中层干部聘任、副校长提名等干部管理自主权全部下放给学校。坚持“一校一策”和全体教职工85%以上通过的原则,由学校自主决定教师职称竞聘及评优表彰、师德考核、绩效工资发放等涉及教职工切身利益的事项。落实学校财务管理自主权,开展“一包两自”试点。

健全现代学校内部治理机制。完善“四会一核心一章程”学校治理结构,发挥章程统领作用,每学年开展一次全面自评。健全学校理事会、校务委员会、教职工代表大会、家长委员会运行机制,建立一整套沟通、协作、监督运行体系。完善校务公开制度。

深化学校组织结构改革。以“学校精致、育人精准、师生精神、管理精进”为目标,转变学校组织结构观念,加强运行机制研究。推进校内扁平化管理,落实副校级干部直接兼任年级主任或中层部门负责人制度。精简学校领导班子职数,压缩学校内部行政机构数量,减少对年级和教师过多过细干预。完善服务学生成长和教师专业发展的校内机构,搭建专业服务平台。

深化育人方式变革。抓好全国“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国家级示范区”建设。深化“学教改革”,坚持生活化、综合化、学术化、人文化导向,开好体育、美育、阅读、戏剧、编程等育人复合课程。深入推进普通高中综合改革,深化中考改革。落实育人为本十二项基本制度,创新实施全员育人导师、学情会商等制度。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定期开展心理健康评估和专业疏导。发挥“康育副校长”作用,推进卫生健康教育常态化、课程化。

坚持和完善社会广泛参与机制。

健全社会参与办学机制。支持和规范社会力量参与办学,建立民办学校分类发展制度。深化办学体制改革,积极鼓励普通高中学校探索合作办学、混合办学,支持鼓励企业参与职业院校整体混合制办学,联合举办二级学院、专业、共建实习实训基地。保障民办学校享有与公办学校平等法律地位,着力解决民办学校在教师发展、项目申报、评优评先等方面的实际问题。建立健全民办学校信用等级评价制度,严格规范招生秩序、信息公开。

健全社会参与治理机制。制定社会参与教育治理权责清单,健全社会参与教育治理的制度机制。鼓励学校开放办学,完善公众参与学校议事、监督和意见反馈制度。深化协商听证制度,完善座谈调研、听证优化、法治审查、决策审议听证程序。完善满意度提升制度,推动热点问题及时纳入教育决策议程和教育惠民预警信息。

健全社会参与评价机制。加强社会参与教育评价的机制研究,实行第三方评价机构准入制度。制定评价机制运行标准,建立“事前遴选、事中监督、事后评价”的全流程监管。鼓励委托第三方开展教育质量、教育满意度、办学绩效、学生就业、教育治理、重大教育政策和工程项目等评价。

坚持和完善各方共同推进机制。

完善市县校联动机制。建立严谨高效的市县校教育行政管理体系。深化学区制改革,健全以县为主、学区负责、学校主体的管理体制。加大教育现代化示范县、铸魂育人示范校、县市区教育局长项目等市级改革试点力度,推进重大改革事项市县一体化、项目化实施。大力支持基层创新,每年选树一批县市区、学校改革创新案例。

完善部门协同机制。深化部门协同的流程再造,推动重点改革、重大项目的同步规划、同步部署、同步落实和同步督查。建立多部门会商、部门双向协商机制,定期研究解决教育改革发展的堵点难点问题。建立突发重大事件的部门协作长效机制,定期开展多部门参与的人员培训和实战演练。

完善家校社共育机制。健全学校与社区资源开放共享机制,建设学校社区育人共同体。研究制定家庭教育工作条例,落实家校共育十五项制度,抓好各级家长学校和家长课程建设。做实线上线下“父母大讲堂”,开展“名师名校长在线讲坛”等家校共育活动。加大舆论宣传力度,形成全社会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

第三部分:着力提升现代教育治理能力

专家型校长队伍建设。深化校长职级制改革,深入实施治校育人能力提升工程。加大年轻校长选拔力度,加强校长后备人才管理和培养。全面落实校长听课评课制度,鼓励校长兼课,所有校长后备人才必须兼课。持续深化“一校长多校区”改革,大力支持集团化办学,推动学校发展智慧要素共建共享。

“四有型”教师队伍建设。实施党员名师计划,树立“四有”教师示范标杆。实施优质师资扩增计划,提升教师队伍素质。推进新时代教师“百千万”示范引领工程,抓好班主任、教研组长、学科领军人物等育人骨干队伍建设。持续深化绩效工资、县管校聘、职称评聘、层级发展和师德师风等改革,健全教师发展动力机制。提高乡村教师待遇保障水平。扩大教师教学育人自主权,落实教师减负相关要求。

治理型干部队伍建设。制定教育系统干部现代治理要素模型。推进高素质专业化教育系统干部队伍建设,将专业精神、专业能力贯穿于选拨、培养、管理、使用等环节。加强学校管理干部队伍建设,鼓励优秀校长和学校干部到教育部门任职,建立教研机构与学校人员双向交流轮岗、任职制度。组织干部教师走出去,到国内外教育先进地区、学校和优秀企业学习培训。倡树“硬、实、专、正”的行业作风,努力建设“有情怀、有担当、有能力、有操守”的教育干部队伍。

教育动力集成机制。以实现教育现代化为目标,围绕提升教育治理能力,着力激发教育管理、校长办学、教师育人、学生学习、发展保障的积极性,打造现代教育治理的动车组。加强改革措施的系统配套,注重整体性、协同性、耦合性,推进改革的动力集成,让改革成为加快教育现代化的不竭动力。

现代教育治理信息化。加强信息化教育治理手段研究,以信息化推动教育组织形式和管理模式创新。加大平台建设力度,建设全市教育大数据中心。加强数据分析应用,提高教育决策、管理和评价效能。建立健全数据信息和网络安全监管机制,构建安全有序的教育信息化环境。

保障机制建设。将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作为对县市区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和教育综合督导的重要考核指标。加强与教育研究机构、高校合作,建立县域间、学校间深入合作交流制度。推动区域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建立胶东五市教育发展合作战略机制,积极参与省会经济圈教育改革发展。建立现代教育治理专家咨询制度,组建教育现代化专家智库。

目前,潍坊市承担的国家级试点和省级试点达到13项和17项,校长职级制改革得到教育部、省委省政府多次肯定,已从潍坊推向全国;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受到李克强总理提名肯定;中考、新高考等育人方式改革,教育部通过新闻发布会等形式多次向全国推广;综合改革破“五唯”入选全省首届教育综合改革和制度机制创新十大案例,被陈宝生部长批示肯定。中央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领导小组、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先后7次印发简报推广潍坊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做法,思政课守正创新、教育评价改革等被中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简报2次推介,成为全国唯一连续五届荣获“全国教育改革创新特别奖”的地市。2018年12月24日,在省委召开的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重要讲话精神大会上,作为全省8个改革创新典型之一交流发言。2019年7月12日,陈宝生专程来潍调研,对潍坊一系列教育改革发展成果给予了高度评价。

下步,潍坊市将以创新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主线,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实施创新教育现代化动力集成机制、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国家级示范区建设等十一项“十四五”期间现代教育治理重点项目,推动现代教育治理纲要和模型落实落地,持续为全省教育综合改革闯关,为创新现代教育治理探路。